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

(轉載)大專生涯發展協會 - 愛的教育 — 愛的過程與內容-樊雪春老師



「愛得很痛苦」這句話詮釋了生命的兩個重要部分,一個是「生命的內容」,另一個部分則是「生命的過程」。愛這個字代表了一種美好的事物,但是為什麼好的事物會令人痛苦呢?

最近參加一個心理劇研習的活動,大伙兒都是來自四面八方追求內在成長的人。在一次的團體討論中,大家討論「愛」這個主題。我們這一群人都不是年輕的尋愛者了,大部分的人都歷經了許多人生的考驗。有人有失子的痛苦,有人剛離開她的婚姻,有人夫婦一起來研習,想要為彼此折磨的婚姻找到出路,有人為了追求心靈成長而來。一群經歷人生重大事件的人們聚在一起,最後的結論是:人生之路,愛得很痛苦。尋找如何能愛得自在,成為我們一夥人共同的目標。

愛得很痛苦

「愛得很痛苦」這句話全是了生命的兩個重要部分,一個是「生命的內容」,另一個部分則是「生命的過程」。愛這個自代表了一種美好的事物,但是為什麼好的事會令人痛苦呢?當一位父親疼愛他的孩子,為了讓偏食的孩子吃下一片冬瓜,他拿起筷子,夾起一塊冬瓜,挖開孩子的嘴,努力把它放進去。

孩子極力反抗,硬要把冬瓜吐出來,父親一面塞一面說著:「這是為你好,不要偏食!」

最後,在一陣掙扎之後,孩子吞下了冬瓜,帶著一張痛苦的臉,吞下了父親的愛。

此刻,孩子吃下了冬瓜,然而在這孩子往後成長的歲月中,他再也不吃冬瓜了,因為看到冬瓜就有一種想「嘔吐」的感覺。

這是一個愛得很痛苦的例子,痛苦主要來自給愛的過程。

當父親的人很辛苦,當孩子的人也很痛苦,而這一切皆源自於「愛」孩子。

這種愛令人困惑,為什麼好的心意境成為彼此的負擔?

當輔導老師的過程,我聽到許多父母的心生。他們非常愛他們的子女,為子女盡心竭力,卻總是得到子女的埋怨。

我也看到有一群學生,面對父母強加的好意,不知是否要拒絕,還是要接受。在選擇科系的過程中,孩子最容易經歷這樣的衝突,父親愛孩子,用成人社會的眼光為孩子選擇合適的科系,卻往往和孩子的興趣有所出入,這時候,孩子該如何選擇呢?選擇父親所愛還是自己的興趣?

愛的過程出差錯

這些愛得很辛苦的例子多半是在愛的過程中出了差錯。

好的心意用了壞的過程和方式,常會給彼此帶來矛盾與衝突。

一位母親愛她的孩子,希望他用功唸書,對他說:
「看看你現在還在玩,都要考試了,你能不能好好唸點書?」語氣中帶著不滿。

這個愛的過程帶著責備。

一位妻子愛她的先生,希望他早點回家休息,對他說:
「不要再加班了,學學隔壁的林先生,早點回家不是很好嗎?」

這個愛的過程帶著比較。

一位先生愛他的妻子,擔心他晚上跑業務容易出事,對她說:
「你如果出事了,別怪我沒事先警告妳!」

這個愛帶著威脅。

愛的內容容易瞭解,愛的過程卻不容易察覺。我們很容易說出自己為對方做了什麼事,卻很難發現自己是「如何做」的。年紀漸長,愈來愈發現了解過程比了解內容重要,就像生命的過程比生命的內容往往更有趣味。在助人的工作中,仔細瞭解愛的過程時,我驚訝地發現,有各式各樣的愛,有責備的愛、批評的愛、交換利益的愛、硬塞的愛、悲傷的愛……等。

愛透過不同的型式在呈現,在給予對方。而我們往往看不到過程,只有看到內容。

透過責備表達愛,令接受者感到衝突,如果收下來,可能會內疚,如果不收下來,又失去了一份愛意,這也是愛得很痛苦的原因所在。

一個好的心意透過一個好的過程給對方,這樣的愛才是幸福的、一致的、沒有衝突的。

正如一位父親對孩子說:
「我很希望你念些將來實用的科系,這是我的期待,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的意願,畢竟人生是你的,我會盡力支持你的決定。」

這個愛的過程帶來尊重。

尊重的愛使人成真,發展自我,接受這樣的愛是溫暖的,滋潤生命與心靈的。

通常令我們感動的,都是這一類的愛。

有另外一類的愛,是壞的心意帶著好的過程的。許多人在情感的路途上受騙,曾經有一則新聞報導指出,一個男人騙了六位女士的感情,還騙了她們數千萬的積蓄。

有些人聽到這樣的事,會說:「這些女人太笨了!」而事實上,當我有機會聽到這一類事件的詳細過程時,我不禁感嘆,這個男人是懂得經營「愛的過程」的人。

當他要去約一位女士時,他開著進口車,請司機開車,手捧鮮花,翩翩然而至;因此很少有女人不動心的。

痛苦漸漸累積

壞的意念透過好的過程使人受騙。

好的意念透過壞的過程使人受傷。

在我們身邊常常看到許多的夫妻,相愛卻不快樂;就像我的父母,母親總是為父親準備三餐,縫補破損的衣物,不等父親回家,絕不會先吃飯。她是如此看重她與父親之間相聚的時光。

而父親,也總是回家吃三餐,即使在外開會,也要將便當拿回家,給孩子吃,他只吃母親親手煮的飯菜,他也是真心在乎彼此的相處。

但是,從當孩子的我們有記憶以來,餐桌上就常常是他們爭吵的戰區。爭吵的原因不外乎是一個碗、一雙筷子,或是電鍋蓋。

他們的爭端常常是這樣開始的:
父親看到一個碗。
「我不是告訴妳,碗要放進碗盤中嗎?」父親不悅地說著,眉頭也皺著。
「你不會幫忙放一下,沒看到我在忙!」母親也沒好氣的回答。
「講了一百遍,妳還是不會做。」父親更激動了。
「我每天夠忙了,還要聽你罵!」母親也更生氣了。
結果當然又是一陣爭吵。

這一幕爭吵劇,下一次的第一句台詞可能是:
「我不是告訴妳,筷子要放進碗盤中嗎?」

筷子、碗、杯子、盤子、報紙、等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為爭吵的原因。原因次次不同,但過程卻每每一樣,造成的痛苦卻是刻苦銘心。這樣的痛苦演了三十多年。

對婚姻的失望與無奈也這樣點點滴滴累積起來。

因愛受重傷

他們彼此都在愛的過程中受傷。

我想起心理劇研習中的那一對夫婦,當先生誠懇地祈求太太再給他一次機會,他願意在婚姻中重新來過,願意再努力一次。

誠懇的語言和態度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,眾人靜默等太太的回答。

我心中想著,這對夫妻就要有心開始了,幸福指日可待了。

就在大加的期望下,妻子痛苦的神情,低沈的說出了一句話:「我不相信。」

當時的我不敢相信這個回答,心中震撼極了。為什麼在丈夫那樣誠懇的愛的告白之後,妻子竟冷冷地說出不相信。

現在的我逐漸瞭解,有些人在愛的過程中受了重傷,任何愛的語言都很難進入他的內心了。他需要的是,有人重新以愛的過程,尊重而呵護地對待她,尊重她的「不相信」。

接納對方的不相信,是相信的開始,尊重的愛才有機會萌芽茁壯。

生命中的內容很容易被看見,生命的過程卻很難被了解。

我們可以看見痛苦,卻很難看到痛苦如何一點一滴的形成,這一點一滴的過程才是我們每天面對的歷程,也才是生命的本質。

我也學習在自己不相信、失望、痛苦中,看到「過程」。覺察到過程,永遠是改變困境的開始,也是真愛的所在。

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

(轉載)i-Talent*學習計畫專欄-說了然後以後…



開始 就 結束 然後呢?
「然後呢?」你有多常說這句話或者多常被問這句話,「然後」是一種反詰的語氣,是未來式,也是過去式,也是個最佳的句號。

但在現實生活中,我非常討厭那些沒有「然後」的事情,這是一種對事情的冷漠與無感,也可能是一種集體的失落,試想一下,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「沒有然後」的事情

(轉載)大專生涯發展協會 - 談內在平和的相待 樊雪春老師

曾經有一位心裡治療之師描寫他小時候看到了一對夫婦的情景;泰瑪拉小時候有一次搭巴士,在巴士上坐了下來,突然看到一對盲夫婦和他們的一對兒女上了車子,兒女上車後非常安靜地找位置坐下來。
泰瑪拉在現場,她想,父母盲了真可憐,要照顧小孩就會很困難,怎麼知道小孩好不好?有沒有面臨危險?車上許多人都注視著這一家子,看著他們坐定位置。
車子一個晃動,這位父親轉動她的頭,非常緊張地說:「南茜丹尼,你們怎麼樣?巴士開了,你們坐好了嗎?」他有點慌張激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