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自己要底到什麼嗎?如果,和父母的期望不同,你會妥協嗎?大專生涯發展協會小編今天,要與大家分享一個為自己的夢想,堅持到底的故事。(資料出處: http://www.cheers.com.tw/content/032/032108.asp )
人們不一定認識她,卻一定認得她寫的書法。《雲門舞集》、《康健》雜誌、《金石堂書店》、《新舞台》、《天籟》等醒目標題,都是她的墨寶。她的字早就鑲嵌在我們的生活中,甚至連誠品書店每年過年前送給讀者的《福》字春聯,都是她的創作。(大專生涯發展協會小編可是非常喜歡她的書法喔)
她的字很有生命力。在佈局與呈現方式上有很多創新,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石守謙甚至指出,她的一些巨幅作品在空間呈現的視覺效果,「早已超越書法的範疇,倒像是裝置藝術了,」他說。
出身世家的她之所以能夠在傳統書法上創新,是因為反對傳統的主流價值。
1942年出生於上海的她,8歲時,父親為她選了譚延闓所寫的顏真卿字帖《麻姑仙壇記》。於是,每天清晨起床後,她寫100個大楷字,200個小楷字,「沒寫,就若有所失,」她回憶。她的天分很高,讀北一女時,就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,作品還榮獲中日親善教育書畫展金賞獎。
但是,父親雖然啟蒙她寫書法,卻不要她走藝術之路,反而要她從商賺錢、出人頭地。(大專生涯發展協會小編看到這裏實在心有戚戚焉。記得小時候,自己也對繪畫有興趣,也曾得過不少奬,想讀美術班,只是在父母的反對下,選擇的是妥協及放棄)
「生活比較穩定啊,當時哪一個家長希望小孩子走藝術?這麼辛苦,」已經60歲的董陽孜現在已能體會。於是,第一年考大學時,她壓抑了志趣,照著父親的期望考建築系,卻失敗了。第二年,她聽從自己的志趣,考上了師大藝術系(師大美術系)。
大學畢業後,董陽孜在母親的鼓勵下決定出國留學。父親要她學當紅的室內設計。她發現「只有做藝術創作時,我的人,才比較安定下來,」取得麻州大學藝術系碩士學位後,董陽孜在紐約的雜誌社擔任美術設計,獲得同業夢寐以求的「全美創作設計展封面設計獎」。
「假設我再做5年,頂多是藝術總監,就到頂了,」她心裡想著。於是,她還是回到台灣。
回台後,父親的期望無所不在。她待在家裡寫書法,頂多出門欣賞展覽。但是,父親總會連珠砲般地問她:「妳一個月賺多少錢?妳會不會打字?」她說:「我不會。」父親再問:「那妳會做什麼?」她回答:「我不知道。」
董陽孜看著弟弟乖乖地到父親的公司上班;而她,不論去哪裡、去多久,都得跟父親報告。「我很痛苦啊!好在我的字還有人要,」董陽孜說。
「痛苦好在會過,每個人都會過,」董陽孜很有感觸地說。
然而,儘管董陽孜的書法得到全世界的肯定,但是她最在乎的父親,卻遲遲沒有給她掌聲。「一直到他晚年,才肯定了我,」自承年輕時「太想不開了」的董陽孜說。父親是她藝術成就的動力,然而,即使堅持志趣、取得藝術成就,她還是她自己,不好名、不求利。藝評家林谷芳指出,「在台灣,檯面上的文化人像她這樣謙虛的,很少見」。
大專生涯發展協會小編把這個故事送給大家,期望大家都能「讓天賦自由!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